一、课程内容
章 | 节 | 主要内容 |
第〇章 课程导读 (0.5学时) |
|
|
第一章 绪论 (3.5学时) | 1.1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| 介绍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的概念,人类思维和逻辑等跨学科范畴的通识性知识,计算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融合,以及计算机科学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中的重要性。 |
1.2 人类思维与逻辑学 |
1.3 计算科学与计算思维 |
1.4 学科交叉与融合 |
1.5 思想的力量与启示(选学) |
第二章 计算与计算机 (9学时) | 2.1 数、计算与计算工具 | 讲解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,数据及其编码,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,以及计算机应用。 |
2.2 计算的自动化 |
2.3 计算机系统结构 |
2.4 数值表示与字符编码 |
2.5 计算机的运行 |
2.6 计算机应用 |
第三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 (7学时) | 3.1 操作系统及其功能 | 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,发展历程,以及操作系统的功能。以Windows7为例,介绍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基本配置。 |
3.2 Windows操作系统 |
3.3 Windows基础知识 |
3.4 Windows桌面 |
3.5 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|
3.6 Windows系统设置 |
3.7 区域、语言及中文输入 |
第四章 办公软件 (13学时) | 4.1 微软MS Office概述(选学) |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,从办公业务需求和问题求解为主线讲解了文字处理、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办公软件的应用。 |
4.2 文字处理 |
4.3 电子表格处理 |
4.4 演示文稿制作 |
第五章 多媒体处理 (19学时) | 5.1 图形与图像的数字化 | 讲解了图形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等多媒体处理技术,从业务处理角度介绍了相关软件工具的使用。 |
5.2 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|
5.3 图像处理 |
5.4 图像合成 |
5.5 鼠标绘图 |
5.6 文本图层 |
5.7 蒙版、通道与滤镜 |
5.8 音频与音频处理 |
5.9 视频处理 |
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 (12学时) | 6.1 计算机网络技术 |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,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。讲解OSI网络分层的思想,网络协议的智慧;讲解信息安全的概念,目标和主要安全威胁,讲解数据加密模型及密码体制。 |
6.2 互联网 |
6.3 网络服务 |
6.4 网络与信息安全 |
6.5 互联网社会效应(选学) |
课程考试 |
|
|
二、学习目标
根据课程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,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理解信息社会及其主要特征,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。了解计算科学的发展历程,理解计算科学在科学研究和工作中的重要性、功能及作用。
2.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,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,操作系统等操作系统知识,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,理解其简单工作原理。
3.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,理解操作系统的分类,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。
4. 了解常用办公业务的基本流程,包括:文字处理、电子表格和幻灯片制作。掌握常用办公软件工具的应用和操作,包括:MS Office Word,Excel,Powerpoint,WPS等。
5. 熟悉图形、图像的基本概念,了解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,掌握常用图形图像处理工具的实用。理解声音、视频数字化的概念,掌握常用音频视频处理工具的实用。
6.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,功能和分类,理解OSI模型的思想,TCP/IP及网络协议的思想。了解网卡、交换机等网络硬件的基本功能。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,理解网络服务的概念,熟悉常用的互联网网络服务。
三、学习活动
1. 观看视频,阅读相关文本材料。
2. 每章或知识点后附有测验,可以通过测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。
3. 每章设有讨论主题,课程讨论通过平台设置的讨论区进行。
4. 课程结束后,在模拟测试模块参加课程考试,对自己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测试。
四、教材及参考资料
[1]郝兴伟,大学计算机:计算机应用的视角,山东大学出版社, 2018
[2]郝兴伟,大学计算机—计算思维的视角(第三版)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4。